亚星会员平台

【走过60年】34载山河为卷

发布日期:2025-08-01???? 信息来源:尚志   作者:彭祥伟   字号:[ ]

白山黑水间,沃野千里处,一座关乎民生福祉的能源枢纽正拔地而起。零下35℃的严寒里,机械轰鸣穿透风雪;盛夏的锋利的刀锋中,钢筋丛林蒸腾热浪。这是水电七局尚志抽蓄项目工程施工现场,而统筹这场“冰与火之歌”的指挥官,正是现场生产负责人郑小平——一位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奉献诠释七局担当的水电铁军先锋。

在他的身后,智能碾压机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缓缓移动,恰似34年前铜街子电站人力肩挑背扛的幻影在此重迭。

郑小平在尚志项目生产现场指导工作

“竹篱笆”里刻的七局基因

“工棚里的童年就是最好的入职培训”。郑小平摩挲着安全帽上的划痕笑道。作为跟着父亲在工地长大的“水二代”,他从小就在钢筋堆里认字,在混凝土搅拌声中入睡。十岁时就能辨听各类施工机械的轰鸣,父亲和工友们肩头晒脱的皮、掌心磨出的血泡,早已在少年心底埋下了“水电人”的种子。

1991年,郑小平以钢筋工的身份扎进铜街子水电站工地,彼时的水电七局,正以血肉之躯搏击大渡河。在机械化尚不普及的年代,他与工友用肩膀扛起钢筋,用铁锹驯服泥浆。

“那时候我们是真能干,每天都是扛着钢筋穿梭在脚手架上面”。说到这儿这位在水电工地磨砺了叁十余载的铁血汉子眼里满是骄傲。

肩膀磨破的血痂混着雨水结成硬壳,手上的血泡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变成老茧,以至于到后来不少人都说这是“七局人的第一枚勋章”。

两年后他转战到东西关电站,在50℃高温的基坑里绑扎钢筋,为抢汛期进度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要保证钢筋绑扎的质量。“在我眼中容不下问题,工程建设不是开玩笑,我做的一定是最好的”。这份刻入骨血的风险担当,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1996年,他握起叁峡工程的方向盘。作为运输队司机,他驾车穿行于各料场运送填坝料源,更在暴雨夜冒险驾车运送急诊工人,车轮陷泥时硬是肩扛人推闯出生命通道。“那时候的七局人,个个都是“万能补丁”。郑小平抚摸着泛黄的照片感慨,“钢筋工能开车,驾驶员懂图纸——工程需要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

千禧年前夕,郑小平在凤滩电站开启管理生涯。骋笔厂尚未普及的年代,他手绘施工区域叁维地形图,将上百台机械位置刻进脑海。在暴雨来袭下,他凭记忆指挥挖掘机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夜雾中开辟临时通道,最大限度减少自然条件带来的损失。“他调度机械像下棋,总能比暴雨快一步”。让不少一起共事过的同事至今叹服。

“以前天天在工地绑钢筋、打钻,这算啥”。正是十余年在施工一线的磨炼,让彼时的郑小平施工经验日益丰富,也在血肉中铸就了“七局魂”。

土方开挖、钢筋下料、混凝土浇筑……郑小平在逐步摸索和融会贯通中成长为生产岗位能手,凭着实干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大半年之后,他就被任命为作业队副队长。

2007年升任沙湾电站生产部主任,他将钢筋工的精细带入管理:混凝土浇筑误差精确到毫米,模板周转率大幅提升。当年轻技术员抱怨“何必为1厘米较真”,他指着混凝土墙说道“这1厘米下面可是代表着七局的品牌!七局的招牌,容不得半点虚浮”!

铜街子、东西关、叁峡、安谷、凤滩、沙湾、金沙......,无数个“七局造”见证着郑小平的建设足迹,他宛若耕地的“老黄牛”,一直向前不停歇。

郑小平2008年在沙湾电站从事现场管理

岁月淬炼的工程“活字典”

“接地气”“协调能力强”“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爱啃工程硬骨头”“严厉的师父”“雷厉风行”……这是项目同事对郑小平的评价。

这些评价也是他的真实写照,踏过千山,四海为“家”。

2021年,他来到锅浪跷水电站,负责现场生产及协调工作。在这儿,因为做事雷厉风行,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总能迅速抓住核心,高效破局。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飞总”。

“刚到锅浪跷,晚上跑现场监督检查是常态,我不在现场总感觉不放心”。现场有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敲定方案、解决问题。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他更是冲锋在前。

代代相传,薪火不熄。在郑小平的引领下,无数七局的新鲜血液成为了新一代的水电栋梁。

大渡河畔的冬夜寒风刺骨,在一次常规检查中,郑小平的指尖划过渗水岩壁:“支护锚杆间距超了3公分,立刻补打!”年轻技术员半信半疑地测量,数据竟分毫不差。在工地上几乎没人见过他拿过图纸,那是因为整个工程的施工重点要点早已深深融入这个汉子的血脉之中。

不少共事过的同事回忆道:“在施工现场早出晚归是他的常态,工作了那么多年他他永远是第一个到现场的”。

2021年9月26日凌晨,特大暴雨侵袭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喇叭河镇,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处工棚被冲埋,10余人失联……接到灾情通报,水电七局锅浪跷项目部立即驰援,组织抢险突击队及各种机械设备投入抢险救援。

由于国道318泥石流塌方,机械设备和人员无法及时展开救援。时年50岁的郑小平顶着塌方风险率领大家用挖掘机为救援凿开生命通道。“在救援的途中,山上的石头滚落下来差一米就砸到车上”!参与抢险的郑小平至今心有余悸。22小时不眠不休,为救援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也彰显了七局担当。

“怕吗?当然怕!但七局人从铜街子时代就认一个死理——人可以垮,精神绝不能垮!”?

“钢筋铁骨”雕琢的水电匠心

今年叁月,郑小平转战黑龙江尚志抽蓄电站,担任项目生产副经理。东北气候严寒,有效施工时间短,3月由于气温仍在零下,冻土这个“拦路虎”似乎给这位老兵出了一道难题。

“难,能有多难?再难也要撬碎冻土、挺起脊梁,这是我们在东北的首个抽蓄项目,必须干出色”!这是“飞总”用半辈子啃硬骨头立下的生死状。

郑小平与协作队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沟通研讨,密切关注天气状态,灵活组织施工,完善现场除雪、排水措施,避免积雪和雨水对施工进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他要求提高混凝土检测频率和大坝填筑料源标准,预防后续出现质量方面问题,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上水库进出水口贴坡施工检查中,由于钢筋捆扎不符合施工要求,“飞总”厉声喝道:“进出水口是水库的咽喉部位,今天必须把贴坡钢筋重新捆扎再浇筑混凝土,今晚我蹲现场,一根根验,再晚我都来”!

这位老将在现场早已说一不二,让不少人为之敬佩。

在工作中,他仍坚持每天步行巡检,不放过如何一个关键部位,现场施工形象进度早已刻入他脑海。有人说他“太较真”,却不知“活字典”的较真,是34年山河刻进骨血的年轮。

现代化机械可以代替人力,但水电人的良心必须手工打磨!。这就是七局老一辈的人匠心传承。

在“飞总”的带领下,尚志抽蓄电站上、下水库全面“开花”,各类施工机械轰鸣作响,工人井然有序开展生产工作。

4月3日,上水库大坝正式开始填筑;

4月27日,下水库泄洪洞进水塔弧门成功吊装;

5月9日,下水库进出水口开挖支护工程完成;

5月21日,上水库大坝趾板首段样板仓混凝土顺利浇筑;

5月28日,下水库大坝趾板首段混凝土顺利浇筑;

7月13日,下水库导截流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主体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为2026年下水库下闸蓄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尚志电站下水库大坝填筑现场,郑小平站在坝上用手搓揉着填筑料,安全帽上的“中国水电七局”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注目。背后,智能碾压机碾过坝体,钢轮轨迹与当年铜街子手推车的辙印在时空交错。日渐“长高”坝体,正将他34年的热血与风骨,浇筑成穿越时空的能源丰碑。

“七局甲子不是终点——我退休那天,正是你们这一代接棒“双碳”新征程的起点!”

风尘仆仆,无问西东。

当晨曦照亮尚志项目工地上飘扬的“中国水电”旗帜,郑小平又开始了现场生产巡查工作。这是水电建设者的平凡一日,却是“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以技术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辽阔北疆书写着七局人的担当答卷。

六十年风雨征程,七局从黄河岸边走向世界舞台。而郑小平们的故事,恰似大坝里深藏的钢筋:深埋处,是铜街子油灯下的血泡、叁峡方向盘上的老茧;更是无数老一辈七局人用血肉铸就如今水电七局的壮阔史诗。

如今,新一代七局人的足迹,正沿着他用血汗浇铸的坐标,走向更遥远的江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