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我在七局练技能 |
|
|
|
“你一个文科生,去施工单位能干啥?” “施工图纸都不会看,去给他们当吉祥物哇?” “施工单位的活儿可不轻松,别哭着回来哦!” “……” 2016年7月,带着毕业证、学位证、报到证等证件,在家人和朋友们略带调侃的关心下,我走进了水电七局郫都办公楼的大门。还未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思维转变,又急匆匆踏上飞往巴基斯坦的航班。 同行的小伙伴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机械设计与制造、环境管理等等,坐在曼谷飞往拉合尔的红眼航班上,困意来袭时内心的忐忑也无所遁形:对啊,我一个文科生,在施工单位能干啥? 不过这种迷茫没有持续太久,很快,我便有了答案。当你拿到一张白纸和一份开放式命题,那么你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文科生在工地上能干啥? 当然是啥都干! 升级第一关:新手村,光速成长 万万没想到,万事开头难,难在了语言。 作为外语学院毕业的本科生,阿拉伯语四级,英语六级,大学四年大小考试从未挂过科,在巴基斯坦竟然用上了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 初到笔碍惭(“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我自告奋勇为小伙伴们当翻译,然而听着当地同事带有浓浓“孜然”味的英语,我陷入了深思,小伙伴们看向我的目光,也逐渐从期待变成怀疑。 痛定思痛!决定先从英语开始学。 彼时我刚刚接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新闻宣传。2016年,还没有抖音,没有视频号,也没有微信推文,大家想了解项目工作和工程进展,只能通过七局网站和大渡河水电报,于是我的宣传工作便集中在工程影像的收集和日常稿件的发表上。 要写工程,就得先了解工程。我的宣传任务中,有一项是需要每周对重点工作面进行航拍,同时在视频中备注桩号、施工名称及工序内容。施工设计、方案图纸还有业主监理的往来函件上,堆砌着无数的英文版专业术语,翻译词典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于是,像狈笔颁一样,我开始每天固定时间刷新,抱着电脑和笔记本准时出现在翻译姐姐的办公桌旁,箱涵、管涵、机通、汽通、畜通……图纸上陌生的文字也在航拍视频中有了姓名。 在水电七局承建的117.8公里高速公路上,分布着上百个诸如此类的“专业名词”,而这些“专业名词”,又装满了我在巴基斯坦,在笔碍惭的五年。 2019年7月,笔碍惭高速公路提前两周竣工; 2020年12月,全长1152公里的高速公路正式移交并全线通车; 2021年,笔碍惭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至于我,参与拍摄和剪辑的笔碍惭建设纪录片《“经济走廊”上的追梦人》荣获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专题片银奖,升级技能:视频制作。 覃潇出镜“四川观察” 升级第二关:刷产辞蝉蝉,爆装备 几年来,七局的新闻宣传逐渐开启融媒体时代,微博、抖音、公众号、视频号……随着宣传平台日益增加,对通讯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会拍照写稿,还得会写文案、出推文、拍视频、做剪辑。总之,你得是一个肩能扛叁脚架、手能提单反相机,会“蹭”热点、能抓重点、善挖亮点的全能选手。 而我也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来到了江水奔腾的金沙江畔,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转战“国之重器”白鹤滩。 站在高289米的双曲拱坝上凝望,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江面,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耳边是两位老王“絮絮叨叨”的讲解:“那时候我们六城营地就在那下面,21年下闸蓄水后才搬上来的。” “当时营地旁边的河里都是泥沙,水浑得很。” “现在正常水位有800多米吧?” “可不是,无人机掉进去都还没捞起来呢!” “……” 对宣传人来说,狂风、暴雨、烈日都不可怕,最害怕的事不外乎这几件:无人机炸机、相机未插卡、拍摄对不上焦、关键画面没拍到、渲染过程中电脑突然死机……单拎一个出来都是噩梦般的存在,但不可避免,该来的总会来。于是,在一次次“捅娄子”的过程中,学会了反复检查、及时充电、第一时间备份……以及,给无人机买保险。 2022年12月,我有幸见证了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在为庆祝全面投产制作微信推文时,筛选素材发现,叁个移动硬盘和两台电脑里,以“日期+人物+事件”的命名方式,按时间顺序整整齐齐存放着2012年开工至今的所有影像资料。从导流洞施工,到地下厂房开挖,再到首批机组安全准点发电,这些影像资料里,记录着白鹤滩的十年建设历程,承载了建设者的心血与付出,也记录着镜头后面的我们,无数次拿起又放下的相机,写下又删除的文字,以及全身被点亮的技能,像阳光下的金沙江面,也闪着点点金光。 “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出现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里,我们制作的推文也出现在了第40届成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升级技能:图文制作。 第40届成都新闻奖获奖名单 升级第叁关:格局打开 2023年,经历了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七局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深耕融媒体建设,全面开启了全媒体传播的崭新篇章。我也从白鹤滩再出发,一路向南,来到我的第叁站,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 到项目部后,我接到的第一个宣传任务是“郑村倒虹吸隧洞顺利实现百米掘进目标”,初来乍到,对工程唯一的了解便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后将系统解决粤西人民用水问题。 “你这篇通讯还是格局小了,内容太虚了,再酝酿酝酿。”领导的话立体声一般环绕在我耳边。 格局小了,小在哪?我有点不服气。 迷茫之际,正好赶上组织参观位于湛江廉江市的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馆内循环播放的纪录片里说:“30万建设大军仿照部队编制分工搞建设,不同的连、排、班均以自己心目中的先进人物来命名队伍。其中,以‘红孩子’‘花木兰’‘穆桂英’等名号寄情明志的3045个青年突击队成为施工中的先锋……”我驻足原地,好像对“格局”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座工程的伟大,不在于工程本身,而在于修建它的人。于是我的镜头里有了更多的聚焦:在飞溅的焊花里坚守初心的焊工姐姐、汗水湿透衣衫但仍穿梭在每一个施工区域的技术员、顶着烈日把钢筋绑扎成铁骨的钢筋工师傅、背着重重的仪器在潮湿闷热的隧洞里反复踱步的测量小哥……在晨光暮色间,他们让这座“地下长河”的宏大叙事有了温度。 转眼已参与环北建设两年多,见证了隧洞贯通、盾构机始发、首仓混凝土浇筑等等大大小小的节点,“粤海环北2号盾构机”始发前一晚,在大井倒虹吸盾构始发井,布置完始发仪式现场后,望着满天的星星,我许下一个小小的心愿:到竣工那天,我镜头里的画面也能和环北建设纪录片一起,被载入史册。 格局打开后的《驭水鉴江——写在环北广东工程叠1标盾构始发之际》获评亚星会员平台好新闻,升级技能:通讯。 “捡”装备的这些年里,我也收获了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从工作伙伴到人生伴侣,朋友问起我俩的相识过程,答:单位发的。 工作伙伴 刚参加工作时,前辈们翻阅老照片,总爱拿着大合照问:“能找到我在哪里吗?”然后一边指着图中的自己一边讲述当年的故事。后来我也成为了“前辈”,带着新员工参观展览墙,我也指着图中的合照,说:“这是我拍的!” 泛黄的照片、纪实的文字、掷地有声的广播、黑白掉帧的纪录片……七局波澜壮阔的六十年,和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一起,被记录在磁带、报纸、网页和宣传片里。 多年后的我,也想问一问2016年站在七局大门前那个迷茫的自己:文科生在施工单位能干什么,你有答案了吗?(责任编辑 隆可奕) |
|
|
【打印】 【关闭】 |